北海老街珠海路 被淡忘的“担水巷”
在北海展开古色古香的珠海路“手绘地图”,一个奇特的巷名跃然纸上——“摸乳巷”。按图索骥在珠海西路找到这条夹在两座骑楼之间的幽深老巷时,几名年轻游客正挤在宽仅70厘米的巷口嬉戏打闹的拍照。
在不少游客的网上帖子里都有大同小异的有关“摸乳巷”的故事。然而,对北海老街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文化学者范翔宇,却对坊间流传的“摸乳巷”故事不予认同。他认为这完全是以讹传讹——珠海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“摸乳巷”这个名称。
在长达1.44公里的珠海路上,类似的窄巷子多达20余条,宽度均在1~2米之间,多数通往外沙海滩。据专家考察,当年之所以把巷子修得如此狭窄,并非缺钱少地,而是依据珠海路地理位置和沿海气候特征所做的选择。紧临海滩的珠海路,常年遭受海风吹袭。建楼开巷时尽可能缩小楼体间的距离,可以有效降低海风对街道的吹袭力度。
专家在调查中还发现,珠海路上一条条窄巷子除供人通行外,当年还有一个重要功能——它们是停泊在外沙海滩商船、渔船的供水通道。当时,北海还没有通自来水。往来船只补充淡水,得请人从珠海路的摇水井里打水,一担担挑上船去。于是,这些窄巷在当时人们口中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——“担水巷”。
踏着阴湿的石板,步入一条条幽深的“担水巷”,仰头看到的是奇特的“一线天”景观,伸手摸到的是湿漉漉的青苔,不由得想起当地文化人对“担水巷”的形象描述:
晨光初现之际,暮色苍茫之时,一位位健壮的疍家女手提镜灯照路,肩挑清冽井水,踏着木屐“咯当、咯当”急促地行走在狭窄幽深的巷道里,身影随光起舞,木屐回声悠悠……那是一幅多么富于海滨风韵的民生画卷!
【老街档案】
清道光至同治年间(1821~1862年),北海由一座小渔村逐渐发展为热闹的商埠。一群广府商人聚居于外沙港口一带,形成西靖街。
由清同治年间到光绪初年(1862~1884年),北海口岸对外开放,落户商人日益增多,西靖街向东延伸,形成大西街。
清光绪年间(1885~1894年),高州、阳江、玉林、博白等地商人闻讯而至,大西街向东拓展,升平街在海滩边诞生。
辛亥革命以后,各地商人接踵而至,升平街继续东延,形成东华街。
眼看大西街、升平街、东华街日益繁盛,北海本地商人有心插足,却又自感实力薄弱,转而另谋出路,占据东华街至接龙桥一带地盘,利用紧临外沙海堤的地理优势,经营自己最拿手的海产品生意,东泰街由此形成。
1926年1月,时任“南路行政公署委员”的甘乃光到北海视察,认为这个当时隶属于广东省合浦县靖海区的商埠“商务繁荣”,且“上连桂省(广西)之交通”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便在广东省政务会议上提出“北海建市”的提案。提案获得全票通过。
1926年3月,新成立的北海市政筹备处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扩展道路——将大西街、升平街、东华街、东泰街、接龙桥扩建整合为一条完整的“大街”,原本仅3米宽的路面拓宽至9米,全长1.44公里。因道路濒临古珠海,“大街”最终定名珠海路。
广西北海旅行社整理编辑